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近期,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与能源双重施压引发国际关注。白宫在关税战中高调宣称对中国加征145%关税"正当合理",却在暗中通过伊朗核问题谈判试图进一步卡中国能源命脉,这种"既要又要"的策略正引发外界对美式霸权的质疑。
在关税战场,美国摆出一副"胜利者"姿态。白宫新闻秘书近日重申"中国必须主动求和",但多个信源显示,美方已通过第三国渠道多次试探中方谈判意愿。这种"嘴硬腿软"的反差,被观察家戏称为"既要赢又要装赢"的表演。专家指出,美方加征关税的底气可能来自误判——中国去年对伊石油进口量虽占其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,但已通过俄罗斯等多渠道构建能源安全网。
能源围堵则暴露了美国的焦虑。在伊朗核问题间接谈判中,拜登政府突然划出"不许他国购买伊朗石油"的红线,两艘航母在中东海域的部署更被解读为双重威慑:既向伊朗施压,又给中国等进口国下"最后通牒"。值得关注的是,美军近期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空袭,被分析人士视为对伊朗的"隔空示威",而中国作为伊朗最大石油买家,正成为这场博弈的隐形主角。
面对美国的"关税+能源"组合拳,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。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,中国已形成"中东-俄罗斯-非洲"多元化能源进口格局,2023年中俄原油管道输量同比提升15%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正在改写游戏规则——光伏组件出口量占全球70%,电动汽车产业链全球占比超60%,这种"双轮驱动"正在重塑全球能源版图。
国际能源署专家指出:"美国试图通过能源杠杆撬动中国经济,但低估了中国产业转型的速度。"而美国企业界已率先发出预警,美中贸委会最新报告显示,83%在华美企表示加征关税损害了自身供应链,这或许解释了为何白宫一面叫嚣"绝不让步",一面频繁放出"重启对话"的试探气球。
这场"关税战2.0"的最终走向,或将取决于美国能否看清现实:在全球化时代,任何国家都难以通过单边施压实现"赢者通吃"。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言:"合作从来不是单行道,解决问题需要双方共同校准方向。"

